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 将拓展储能应用场景,引导建设工业gr
![](http://nwzimg.wezhan.net/contents/sitefiles3606/18032850/images/7751146.gif)
“储能、氢能等新型产业产业链长、渗透面广、带动力强,可以培育和形成制造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协会主办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在杭州举行。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黄利斌表示,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将加快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快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大力推进储能降低成本和规模化应用,助力实现碳峰值和碳中和目标。
据黄利斌介绍,我国工业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3%。是能源资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领域。是节能减排和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储能是促进可再生资源高比例利用、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对促进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强调,发展储能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积极培育和壮大储能产业,制定并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技术装备产品目录,推广一批高效低成本的储能技术,推广应用具有前瞻性、系统性、战略性的关键技术和先进基础工艺。。加快关键材料、模块、系统技术的标准化推广; 加快新型储能产品的应用和技术升级,巩固现有产业优势,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引领全产业链发展。
二是逐步扩大储能应用范围和场景,引导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和园区,建设工业绿色微电网,形成一批典型应用场景和案例,并在重点行业和领域推广。。推动新能源储能与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等新能源协同发展,探索在5g基站、数据中心等新领域利用锂离子电池、氢能储能、飞轮储能等作为多样化储能和备用电源装置,进一步优化产业能源结构,促进多种能源高效互补利用。
是进一步加强政治协调,加强部门间协调合作,系统推进高效储能材料、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使储能多样化,实施产业节能和绿色标准行动,支持不同应用场景的开发。研究储能标准,积极构建整个储能产业的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完善有利于储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机制,营造有序的市场发展环境。
预计中国储能市场2023年将超过15GW,行业需要新的突破。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泽深2022年介绍了中国储能产业的新发展。
据王泽深2022年,我国新能源储能累计装机容量将超过8.7GW。锂离子电池的储能成熟度和比例目前最高。其他细分产业链如严链、强链、补链、固链整体市场规模已达1800亿亿元,同比增长240% %,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在研发创新领域,去年有50多家储能企业发布新产品,数量超过60项。从有可比数据的储能企业来看,储能行业2022年平均研发强度将在15% 2020年以上,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考虑到原材料价格逐步合理化、各地区能源配置和存储政策逐步完善、自主储能商业模式不断优化,储能电站有望保持持续高增长,预计中国储能市场2023年将超过15GW,2025年将超过70GW。。到目前为止,根据我们的统计,中国涉及储能行业的注册企业有80000多家。到2025,新能源储能的产业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有望接近3万亿2030。
在王泽深看来,虽然我国新能源储能产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储能产业仍处于产业转型和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趋势的探索过程中。“外资、合资、自主品牌、跨境新势力开始各自为政,竞争陷入内体量,行业发展还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我们需要在很多方面突破、深化和完善。”王泽深说。
一是在政策方面,如何结合中国国情,加强政策支持,培育不同应用场景的商业模式,如何推动共享储能项目作为市场主体平等参与的交易机制、准入标准、结算规则,有商业促销条件的地区如何纠正峰谷价差。
,在技术层面,如何以较快的迭代速度和激烈的竞争面对多样化的技术路线和市场形势,培育一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如何实现储能系统与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统筹规划,实现相互协调优化。如何结合不同地区的发展需求,统筹近、中、远期不同技术路线、不同应用场景的发展目标。
,在市场机制层面,如何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在国际市场中占有相当的份额,如何推动新能源储能参与电源侧的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如何在电网侧建立成本引导机制,如何鼓励分散的能源资源在用户侧以聚集的形式参与系统的调控。
,在产业层面,如何准确把握核心技术和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实现质量可靠、清洁绿色、效益优先的发展,全面实施绿色制造、绿色设计、绿色循环的绿色产业链和供应链,全面提升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运营能力,如何避免低价中标、恶性竞争、质量参差不齐、安全隐患等问题,如何加强行业自律,提高行业适应能力。
来源: 澎湃新闻